熊丽萍 高级讲师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
2020年5月19日
1.细菌性病害(子实体)
①防治:出菇期间,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5℃以下。避开春季高温、高湿的影响。要及早治虫。发病初期,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兑水喷雾,或用浓度为40-50mg/l的链霉素液喷雾,可抑制病原细菌的扩展。
②污染现象:菌种制作时,常发现以麦粒及粪草为基质的菌种瓶(袋)外壁局部出现“湿斑”。和淡黄色的粘液(菌落)。打开棉塞有一股难闻的气味,类似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。这种现象大多是细菌污染。这些细菌多属于芽孢杆菌类。
污染原因:
细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灭菌不彻底、放气不足造成假压,灭菌时间过短等,都能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细菌性污染。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,也会引起残存抗热性细菌的增殖而导致污染。
2.真菌性病害(子实体)
①发生与危害:在菇床上产生白色棉毛状菌丝,迅速蔓延扩大,及至遍及整个菇床。后期,白色菌丝变成红色或水红色。被棉毛状菌丝包围的子实体变成褐色,最后腐烂。
②防治:采用二次发酵,加强通风,或喷800-1000倍多菌灵、1000倍甲基托布津药液;此外,搞好环境卫生,彻底消除病菇,对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也是有效的。
a.曲霉类:污染现象:常在棉花塞和瓶颈交接处或培养基面上出现曲霉的污染斑,用放大镜可看到一丛丛黄色、土黄色、褐色、烟色、黑色成丛簇的色斑,
污染原因:菌种瓶填料后没有马一清洗或清洗不干净,为杂菌孳生提供场所,使用劣质、短绒棉花做棉塞,灭菌过程棉花塞受潮,加上棉花塞制作过于松散,有利于曲霉孢子顺着棉塞和瓶壁之间侵入;棉塞经过高压灭菌后部分脱脂,在梅雨季节空气相对湿度高,棉塞吸潮,在菌种扩接时,如果瓶口没有经过认真检查及火焰消毒,棉塞一打开,曲霉分生孢子就会随接种操作过程产生的气流带入待接的培养基内,造成污染。
b.青霉类
污染现象:青霉同样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。在28-32℃高温高湿条件下,青霉分生孢子在1-2天就萌发成菌丝。菌丝体初期白色,繁殖迅速,很快出现蓝绿色粉状分生孢子,星点状散布在培养基的表面,或形成菌斑。
污染原因:同曲霉
c.木霉类
污染现象:菌落生长迅速,棉絮状或致密丛束状。菌落表面颜色有不同程度的绿色,有浅绿,黄绿、绿色或深蓝绿色。
污染原因:同曲霉。此外,培养料预湿不足,灭菌时间不够,培养料颗粒内所附带的杂菌未被全杀部死,接种后数天,瓶壁或袋壁出现细小水珠,几天后突然爆发形成绿色木霉分生孢子。
d.酵母菌
污染现象:一级种斜面试管出现粘稠状圆形菌落。在麦粒二级种或三级种培养基中也常会出现。常见种有酵母菌,红酵母菌,橙色红酵母菌等。
污染原因:灭菌不彻底。
e.链孢霉
污染现象:初期从棉塞上长出须状的白色菌丝,垂下直到培养基面上。菌丝很快变成橘黄色,绒毛状,随后透过棉塞出现馒头形,长出分生孢子梗及成串分生孢子,橘黄色或橘红色,这种链孢霉能杀死食用菌菌丝,引起菌瓶发热,发酵生醇,因此很容易从菌种室内嗅到酒味。
污染原因:通常在常压灭菌后潮湿的棉花塞上生长,特别是5、6月份雨季更易出现。菌种接种时,宁可将湿棉塞弃之,换上预先灭菌过的干棉花塞,也不可存有侥幸心理。
f.毛霉和根霉属
污染现象:先从棉塞上形成银白色菌丝(像胡须状)潜入培养基,气生菌丝十分旺盛,生长十分迅速,数日全出现大量黑色孢子囊。在显微镜下毛霉和根霉的区别是:
污染原因:雨季,接种室接种箱内黑根霉孢子密度增加,消毒不彻底所致。
2.真菌性病害综合防治
①防治为主
严格选用木屑,配方合理,含水量适中,填料严实,封口严密;选用优质塑料袋,料筒在搬运时要防止毛刺刺破;灭菌时排列合理,以保证受热均匀;排足冷气;冷却室要求洁净;接种过程无菌操作规范化;采用塑料袋为容器的可在接种后立即置于石灰浆中旋转几下,取出后置于培养架上,利用石灰粉浆堵塞偶尔出现的针眼,以减少污染通道。
②药物防治为辅
托布津、苯来特及多菌灵对除毛霉外的其余4个属的杂菌抑制效果较好。由于这3种药物的分解点均在178℃以上,即使高压灭菌也不会分散失效。多菌灵、托布津在平菇栽培中已普遍应用。高温季节制香菇栽培筒时,添加0.1%多菌灵可大幅度降低污染率。也可用石灰粉扑打在接种孔穴上,造成偏碱性环境,以防喜酸性杂菌孢子萌发、定植、蔓延。
③及时检查,发现有污染立即处理。尤其是红色链孢霉,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用湿布包起移出培养室烧毁,谨防孢子散发。污染初期可立即回炉灭菌后拌上新料重做。少量、局部的污染可在污染处用针筒注入75%酒精或1%福尔马林液,以抑制杂菌的蔓延,针孔处帖上胶布块。
④综合防治
栽培筒制作期必须尽可能地与各种杂菌的最佳生态条件错开,以减轻污染。